第七百七十五章 吹爆!
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海行动》的首场放映终于在无数观众意犹未尽中结束。 看完这部电影,许多人心底不约而同的冒出同样的念头。 此生不悔入华夏,来生还做天朝人。 华夏牛皮! 吹爆! 奥利给! ...... “您好,请问您看完《红海行动》这部电影,对它有什么评价?” 一线城市里的某些大型影院,不少媒体记者早已在出口处等候多时,等待采访第一批观影出来的群众,方便在最快最早的时间内采访到第一手消息。 接受采访的是一名二十多岁的小哥,面对镜头,神情非常的激动:“吹爆!吹爆!吹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王老师牛皮!牛皮!牛皮!重要的事情还要说三遍。我已经打算回去之后带着家人一起再来看一遍了。” “啊?”记者见此,直接愣了。她一直等在门口,早在采访之前,无聊的时候自然会刷一会儿手机,在手机上面,她早已看到不少影评人和艺人发表的关于《红海行动》是烂片的影评。 现在电影放完,刚逮到一名观众采访,遇到的就是这种收了钱的状况,导致这名记者直接愣了,内心的第一想法,眼前的这人该不会真是收钱了吧?? 身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记者,她心中清楚,某些电影在首映的时候,会请一些托进入会被记者蹲点采访的大型影院装成路人观影,等的就是出来接受记者的采访,而后对着镜头大吹特吹。 由于之前已经看到不少判定《红海行动》是烂片的影评,因此见到受访人如此的激动,脑海里的第一想法。 这也太假了吗? 一部大烂片,竟然如此激动的一口一个吹爆? 就算是做戏,能不能做的认真一点? “呃....好的,谢谢你接受采访。再见!”想到对方大概率是托,女记者随即笑了笑,并没有继续多问,不想浪费时间的选择换人采访。 “吹爆!吹爆!吹爆!”受访的小青年眼见眼前的记者不再继续询问,也没有多想,趁着还面对镜头,在最后的时间里,连忙大声叫喊着。 记者见此,摇了摇头,转身在退场的人群中寻找合适的采访人员。 她要用她的火眼金睛,找出不是托的观影人群。 ..... “您好,请问您是刚看完《红海行动》出来的吗?”不一会儿,女记者找到了一名她认为不是托的年轻小姑娘采访。 “嗯,是的。”小姑娘很是文静,面对镜头,颇为害羞。 女记者根据小姑娘身上特有的气息,一眼判断对方目前大概率还是在校大学生。 “那您看完了《红海行动》,对这部电影有什么看法吗?”女记者微笑着继续问道。 对着镜头,小姑娘有些腼腆和羞涩,细声应道:“这部电影很好看,节奏很好,场面也非常的壮观,最主要的是,里面展现出的大国风范,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并不是网上传闻的是烂片,而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王老师,很厉害!” “啊?”又是这样的答案,女记者猛然再愣了一下,在她看来,眼前的小姑娘并不像托,也不像会昧着良心说谎的人。 那么为何会如此,难道是自己看走眼了? 女记者想了想,再次问道,“请问,您是王深的粉丝吗?” 小姑娘听言,神色瞬间振奋的应道,“对!我是王老师的粉丝!” 女记者将小姑娘瞬间变化的神色尽收眼底,心底同时也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在她看来,眼前的小姑娘,定然是王深的脑残粉。 也只有是脑残粉,才会无脑的支持王深,才会硬将一部烂片认为是优质好片。 想到这里,女记者豁然开朗,已然明了眼前的小姑娘为何会称赞《红海行动》。 于是乎,只得在心里叹了一口气,换人继续采访。 她想要采访的是中肯的看法,而不是这种无脑支持的看法。 女记者不由在心中再叹,心说现在的年轻人一个个疯狂的追星,连最基本的认知和是非观都没有。 唉~ 戏子当道,可悲可叹! 当然,这只是这名女记者内心的想法,并不会说出来。 .... “您好,您们是刚看完《红海行动》出来的吗?”前面两人找的都是年轻人,女记者认为方向不对,这次找的目标不仅将年龄提高,更是找了一家子集体采访。 “对。”一家三口中的中年男子作为代表的对着镜头点头回应。 “那么请问,你们看完《红海行动》,认为这部片子怎么样?是否值得买票走进电影院观看?”身为一名专业的女记者,其业务相当的不错,问出的问题,不少都带有针对性。 比如说,是否值得买票走进电影院观看这个问题,就极具针对性。 同时,也是一个大坑,等着受访人跳进去。 换句话说,在女记者预想中,由于《红海行动》是烂片,那么眼前的一家人必定会表达出鄙夷不推荐买票的态度。 只要拍到这种画面,而后做成新闻发布出去,那就是能够吸引眼球的大热点。 所以,女记者故意如此询问,为的就是引导受访者在不经意间表露出她想要拍摄到的画面。 “当然值得买票走进电影院!”中年男子闻言,想都没有想的直接大声回复,“如此高质量的片子,怎么可能不值得买票?我们一家人都已经准备再看一次了。” 站在男子旁边的中年女子适时的插话,“确实打算再看一次。王老师不愧是王老师,从来没让人失望过,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制作出如此优秀的电影,实在是太厉害了。” 两人一唱一和的回答,再次使得女记者愣在原地,整个人不由的开始迷糊。 之前,她刷过微薄,清楚的知道《红海行动》已经是实锤了的大烂片。 可是现在,竟然出现截然相反的情况。 这是怎么回事? 难不成整场观影群众都收了钱? 想到这里,女记者的嘴角不由的抽了抽。 与她一起的摄像人员也是如此,他们与女记者一样,通过微博早在之前看到了众多影评人和艺人对《红海行动》的观影评价。 三五分钟让人扭头就走的垃圾电影,能是优质好片? 睁眼说瞎话还是搁这开玩笑呢? “如果要给《红海行动》打分,我给12分。十分是满分,多出的两分是给王老师的。他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制作出如此优秀的电影。真的,太厉害了!娱乐圈的那些导演,那什么蒋思霍、杨里,十个他们合在一起都不是王老师的对手。”实在太过激动,在记者没有提问的情况下,中年妇女控制不住的继续说着。 “对,我老婆说的没错!满分十分,《红海行动》确实超过十分。因为,王老师能在那么短的时间,能在所有人不看好、一致认为百分百是烂片的情况下,制作出了如此高质量的电影。这个时候,我只想说一句话,吹爆!王老师牛皮!”中年男子紧接着附和。 “王老师牛皮!”随着中年男子说完,他十来岁的儿子也跟着喊了一句。 此情此景,惹的一家人哈哈大笑。 只是,对比这一家人愉悦的心情,女记者等人却是全部短时间黑脸。 心说,这是在玩呢? 大烂片还一家人嘻嘻哈哈的吹爆? 看到这里,女记者不由在心底再次叹息。 心说王深的人气果然厉害,竟然能够让一家人集体成为脑残粉。 实在是,恐怖如斯! “不对啊,我刚才在微薄上看到很多影评人和艺人一致认为《红海行动》是烂片,甚至有的人三五分钟就选择退场了啊?”虽然女记者内心想着眼前的一家人可能是王深的脑残粉,但是并不会直接表达出来,而是试探性的问着。 本来,她可以换人再采访。 只是,接连采访了三次,得到的都是吹爆的态度,使得女记者相当的心烦,不由的认为首映的整场观众都是收了钱的“演员”。 当然,这只是女记者心累而产生的夸张想法,理智告诉她,所有人都是“演员”的情况不大可能,大部分人是“演员”的情况或许可能。 再加上她自身也有点火气,忍不住故意将她所了解到的情况说出来,以此来反击受访人无脑吹爆的态度。 “怎么可能?三五分钟退场?开玩笑呢?开场就是节奏感极强的镜头,更是军舰追击海盗的画面,你告诉我那些人三五分钟退场?这是在扯淡呢?”中男子闻言一愣,义愤填膺的应着。 中年女子却是笑了笑,道:“这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肯定是那些人看到《红海行动》质量在线,连忙跳出来抹黑王老师呗。” “爸爸。基操、勿惊、皆坐。”中年男女十多岁的小孩,在这个时候再次适时的插话。 这句直击灵魂的话语,使得中年男女以及女记者等人全都一阵黑脸,神情相当的无语。 如果这句话是从一名成年人的嘴中说出来的,那么便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可,这句话,竟然是从一名十来岁的小孩嘴中说出来的。 这就..... 震惊了..... “你们....”女记者满脸黑线,忍不住吐槽,“一唱一和,好像在唱双簧一样。” “哈哈。”中年男子闻言,并没有生气,反而笑呵呵的解释道,“我们没骗你,也没有必要骗你。再说,这不是面对着镜头吗?我一家子都在这里,如果对着镜头说谎,朋友同事们若是看了,那我们岂不是尴尬的不能再尴尬?” 中年男子说到这里稍微停顿,紧接着又道,“我不知道你说的微薄上的那些影评人和艺人是怎么回事。他们是无脑黑王老师,还是其它的什么情况,都不是我需要了解的。我只知道,我刚从电影院走出来,买票看到的是《红海行动》。这部电影,非常优秀,是我近年来难得看到的好片。并且,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内制作出这样的好片。我在这里,由衷的想说一句,王老师是真的厉害,吹爆!” “什么叫你不知道怎么回事?”中年女子听言,翻着白眼的拆台,“你昨天还跟我说娱乐圈里的很多艺人眼红王老师,并且还认为王老师抢走了娱乐圈的资源等等,再加上王老师从不向娱乐圈的资本低头,或者与某些艺人同流合污,一起恰黑心烂钱,说那些人故意针对排挤抹黑王老师。还说这个情况,就好比工作中一名能力超强却不合群的员工被众多混日子的员工和小心眼领导排挤是一个道理。天妒英才,莫过如此。” “.....”中年男子完全没有想到他的妻子竟然会把他在家中说的观点和看法全都抖出来,一时间只得无语的看了过去。 心说女人就是女人,脑回路总是奇奇怪怪。 有的话语能在家里说,不能在外面说。 如此明显的事情,难道不知道? 唉~ 难! 现在, 做人真难! 做一名男人更难! 做一名男人,不仅要在外赚钱养家,回家后还得洗衣做饭,包揽家中的家务。 若是家务饭菜做的不好,又得各种挨骂。 钱没赚到,更得遭受鄙夷。 而女人,成天躺在家中啥都不干,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吃喝不愁,小日子过得舒舒服服,滋滋润润。 就是这样,还各种怨气和不爽,以及不满。 总觉得,重新换个男人,能够过得更好。 唉~ 当着外人的面,更是在镜头面前被自家老婆无情的揭短,中年男子不由的回顾他在家里的日子,再次默默的在心底发出一声无声的叹息。 为什么是再次呢? 自然又是叹息。 ...... “吹爆!” “吹爆!” “吹爆《红海行动》!” “王老师牛皮!” “吹爆《红海行动》!王老师牛皮!” ...... 正当女记者颇为心累,打算告别眼前的一家人,再次选择新的路人采访,五六名青年恰好从镜头前路过。 这五六名青年,看其穿着打扮,应该是大学生。 几名大学生,看到有记者采访,路过的时候,特地停下,毫不胆怯的对着镜头招手打招呼。 并且,也相互精神抖擞的叫喊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