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文官集团的反抗
书迷正在阅读:重生末世:开局中奖3000万、大夏第一假太监、陈峰秦如月、我废柴真千金会亿点玄学怎么了墨芊乔贺、古代我和赘婿兄长互换身份、全民领主:无敌从召唤女帝开始、天命神算、等到青蝉坠落、九叔:从义庄开始简化修仙、走后门的飞升,那也是飞升!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小胖急了,“皇上是不是要亲征?” 于谦怔了一下,微微摇头,“皇上并未说亲征,只是让太子殿下、李尚书去御书房议事。” “走吧!”李青倒是十分淡定,之前朱棣两次亲征,他都有参与,鞑靼、瓦剌受挫严重,这么短的时间,根本无法威胁到大明。 ~ 来到御书房,户部夏原吉、吏部蹇义已经到了,两人的脸色都不好看,朱棣也臭着一张脸,显然,三人是谈崩了。 朱棣见二人过来,开门见山:“你们对鞑靼寇边有什么看法?” 李青看了眼小胖,小胖微微摇头,示意他先说。 “打!” 李青言简意赅,给了朱棣一个想要的答案。 蹇义、夏原吉连忙开口:“打不得啊!” 刚浮现喜色的朱棣听到这话,神色再次阴沉下来,“如何打不得?” “钱不够。” “不划算。” 两人先后开口。 朱棣冷冷看着夏原吉,道,“这些年国库开支大幅度减少,你告诉朕没钱? 国库有没有钱,朕能不知道?” 他语调转冷,“当朕可欺吗?” 夏原吉一凛,忙改变话锋:“皇上,这几年国库开支是少了,但大明种新作物在即,为防万一,需要留钱粮应对新作物种植失败风险; 还有,种植新作物需要大量的人手,也需地方官府扶持,要培养种植能手,教授百姓种植经验……这些都需要钱粮。” 蹇义拱手道:“臣附议! 大明有坚固的城墙,威猛的大炮,何须打出去? 只要固守城墙,鞑靼根本不可能打进来,朝廷只需以逸待劳,便能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果。” 朱棣嗤笑一声,看向好大儿,阴阳怪气道:“太子爷,你也是这个意思?” “儿臣……”小胖讪讪道,“父皇明鉴,父皇年岁大了,为保龙体不宜再亲征,即便真要打,派遣一位大将便是了。” “呵呵。”朱棣笑着看向李青三位尚书,“太子爷这是在点我呢,也是…我呀,是该挪窝了。” 虽然在笑,但脸上实无笑意。 “父皇,儿臣不是这个意思。”小胖连忙俯身行礼,又急又气,又委屈。 “是不是这个意思你心里明白。”朱棣轻哼,接着又指向蹇义、夏原吉,“别以为朕不知你们在想什么,巴不得朕早日归西,让太子上位,好为你们谋福祉。” “皇上……” 二人惊骇,连忙下跪俯首,“臣绝无此意。” 朱棣冷笑连连,一点也不给其面子,“这一仗,朕非打不可。” “李青!” “臣在!” “传谕,命山.东、山.西、辽.东……挑选精锐,两个月内来京集合,稍后出征攻打阿鲁台。” “臣遵旨。”李青拱了拱手。 蹇义、夏原吉再次奏道:“皇上三思。” “朕已经三思过了。”朱棣淡淡道,“休要再言,都退下吧!” …… 兵部衙门,后堂。 “尚书大人,皇上真的要亲征吗?”于谦问。 “嗯,本官都传完谕令了。”李青点头。 “唉……”于谦叹了口气,欲言又止。 李青笑道,“有什么就说,不必顾忌什么。” 于谦迟疑少顷,拱手道,“下官以为,没必要出征,鞑靼根本打不进来,皇上亲征实在是……劳民伤财。” “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诚然,你说的不错,但很多事并不能看表面。”李青叹了口气,反问道,“你以为皇上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是能说的吗……于谦惊了一下,斟酌道:“雄才大略,英明神武。” 李青笑笑,“这里并无他人,出的你口入得我耳。” “皇上功绩卓著,然,也太过劳民伤财。”于谦又补充了一句。 “所谓劳民伤财,都是文官说的罢了。”李青摇头,“民间的传闻不要偏听偏信,永乐朝花的钱多了去了,南征交趾,三伐漠北,其中皇帝亲征两次,次次五十万大军出征; 修大运河,编撰永乐大典,建北京城……古往今来,哪个帝王比得了当今皇上花钱? 但大明亡了吗? 百姓真就活不下去了吗?” 于谦哑口无言,拱手道,“请尚书赐教。” “大明有钱!”李青道,“大明的钱,都是从富绅身上剥削来的,而官员大多出身世家,这就造成了君臣不合。” “可这……和出征有关系吗?” “当然有。”李青叹道,“官绅不服管,定然会制造混乱,逼皇上让步,烧织造局、烧三大殿、通运河受阻、唐赛儿起义……都出自官绅手笔; 这些人的能量太大了,若不及时遏制,大明将祸乱四起; 若想让官绅不闹腾,只有控制军队,通过控制军队集权,从而掌控局势; 其实,随着皇上上了岁数,他的权威已经大不如前,说话也不怎么好使了。” 于谦讷讷道,“这……不至于吧?” “以后你就会明白。”李青苦笑,“皇帝并非你想象的一言九鼎,那些言辞尖锐谏言的臣子,也并非都是忠君之人,大多时候,不过为了利益罢了。” 于谦还是不信,李青也没再解释,这些个事儿,等他在官场待上两年,就都明白了。 …… 根本没用两年,仅过一日,于谦就见识到了文官集团的力量。 吏部、刑部、工部、户部四位尚书,八位侍郎;翰林学士、都察院都御史、内阁、言官……乌泱泱跪宫门。 求皇帝以民为重,以民为本,放弃亲征。 若没有李青那一番话,于谦会觉得,他们这是赤胆忠心,为了天下百姓着想。 但现在……他多少有些怀疑这群人的真实目的。 君臣不合,皇上欲通过控制军队,从而控制朝局……于谦想起李青的话,又看了眼长跪不起的官员,心道:“这些人如此,会不会就是为了不让皇帝控制军队,从而削弱皇权呢?” 但群臣个个赤胆忠心,一脸光伟正,于谦又觉得自己把同僚想得太不堪了。 再看看吧……于谦这么想着,并未参与进去。 ~ 群臣长跪不起,表示:为了大明,为了江山社稷,皇上若不收回成命,臣就跪死在这儿。 朱棣表示:那你们就跪死好了。 但群臣也不是善茬,当即发扬文官老传统。 ——骂皇帝! 山.东为何农民起义? 百姓对你暴政的反抗! 太祖为何降雷霆示警? 是对你迁都不满! 鞑靼为何前来寇边? 是你将京都设在险地的后果!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都是皇帝你的错,都是迁都惹的祸…… 群臣慷慨陈词,尤其是言官,一个个唾沫横飞,把朱棣骂的啥也不是。 有本事你就打死我,反正我也能落个好名声,只要你不怕留下恶名,尽管动手好了……这是他们的心理写照。 自唐以后,汉人皇帝就没有不挨骂的,尤其是宋太祖之后,皇帝挨骂更是常态。 因为,这位仁兄立了个规矩:不可杀上谏臣子,尤其是言官,杀之不详! 当然,他本意是好的,让皇帝光纳谏言,但这也成了言官有恃无恐的依仗。 连老朱都挨过言官骂,可想这群人有多猖狂。 朱元璋杀官不少,却很少杀言官,即便杀,也都是找其他理由,而不是因为挨了骂就杀。 这也是他们的底气所在! 更何况法不责众,一众尚书、侍郎都在骂,你还能全杀了? 确实不能。 朱棣尽管很气,但也知道轻重,如今局势不稳,若再把文官一窝端了,只怕真要乱起来了。 他打破过规则,也尝到了打破规则的恶果,更是知道,把这些尚书、侍郎、郎中、御史……全部砍了的后果。 不过,朱棣也不是毫无办法。 以怠慢政务之罪,扣除了所有跪宫门官员一个月的俸禄,并表示:一日不去处理政务,扣除一个月的俸禄! 你们不是说,国库没钱吗? 那好,俸禄也别领了,看看谁先顶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