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海州城蛇鼠一窝
青霉素制作方法,是赵桓小时候他那个不着调的爷爷给猪打针时所配置的配方。赵桓小时候住在偏远的大山里,那个年代连支青霉素都欠奉,于是他爷爷就自己配药给家里的猪治病。 鬼知道是郭郎中的草药起了作用,还是赵桓这个半吊子兽医瞎猫碰到了死耗子,南宫怜儿的病竟然奇迹般的痊愈了。 “赵哥哥,你怎么知道这种治病的良方的?”南宫怜儿问道。 赵桓肯定不能告诉他这是他爷爷给猪治病的偏方,只好说道:“这个嘛,是赛华佗这个老东西教给朕的。朕查过资料,这个灾荒必然伴着瘟疫,所以来之前,朕就让赛华佗给开了这个方子。” 南宫怜儿大喜:“那咱们就在琅琊县推广这个方子,定然能让那些灾民痊愈。” 赵桓吓了一跳,这玩意儿可不能再实验了:“这个不用了,郭郎中说这琅琊县的瘟疫已经基本控制住了,只要保持卫生、隔离病人防止疫情扩散便没啥问题。朕已经下令全县各处街道都用生石灰消毒,尤其疫情发生过的地方,加倍重视。那些因瘟疫而病死的人全部深埋,坑内填上生石灰。” 好在这次疫情并不算得上是很严重,加上这一场大雨让疫情减轻了不少。正如赵桓所说,琅琊县的疫情基本控制住了。 县衙,赵桓这个狗皇帝现在成了琅琊县县令,衙门编制基本满员。高二与路阿三 吴革在海州开设了粥棚,第一天便被灾民攻陷了。他没有想到居然会有这么多的灾民涌进来,很快他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有的人明明领了稀粥,不多时又会过来认领。 吴革命令身边的人:“跟着这俩人,看看他们端着粥去了哪里。” 两名侍卫躬身答应,原来吴革早已看清楚。有两个一高一瘦的家伙这是第三次来领粥了,这二人绝对有问题。而且不只是这俩人,有的已经是来了四五次之多了。 高瘦二人一看便不像是个灾民,虽然二人衣衫破烂。但他们没有灾民身上那种破败,那种对食物的渴求。给他施粥的时候,这二人也没有表现出对食物的极端渴望。 高瘦二人一前一后的转到了一条小巷子,然后二人回头看看身后没有人,竟然悄悄的将碗里的粥米倒进了旁边的垃圾堆,然后二人端着碗再次走出巷子往粥棚走去。 “将军,这二人端着粥并未食用,而是转过巷子将粥米倒进了垃圾堆,然后他们端着碗再来到这里要粥。”一名侍卫来报。 另一名侍卫不解的问道:“将军,他们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喝粥,还倒掉?难道他们不饿。” 吴革冷笑道:“这还看不出来么,有人不想咱们施粥,更不想咱们插手海州的事。你们俩,带上身边的侍卫,盯紧了这些灾民,发现形迹可疑的就跟上去,一旦发现将粥倒掉的,立刻抓捕!” “遵命!”两名侍卫领命而去。 吴革眸子里闪烁着精光:“本将军倒要看看你们还想耍什么花招!” 高瘦二人又来到了粥棚前排起了队,二人东张西望的心不在焉。高个子干脆就将手里的大花碗抱在了怀里,瘦子猴一般的东张西望,身上长了虱子一样又抓又挠。 两名侍卫走过去拍了拍二人肩膀:“跟我们走一趟吧!” 二人竟然理直气壮,高个子争辩道:“找我们干什么?我们是来领粥的。” 侍卫笑了笑;“知道,我家将军就是找你们问一个问题。” 瘦子挣扎着:“我们还得回去给我娘送粥呢,没空跟你们去,你们找别人吧。” 侍卫蒲扇般的大手一把抓住他:“算了,还是跟我们去见见将军吧!” 瘦子被人高马大的侍卫一把抓住,那里还动弹半分,乖乖的被抓到了吴革身边。 高瘦二人这才发现,这吴革将军身边已经有十几人被抓来过来。其中几个都是自己认识的人。 吴革坐在椅子上,笑吟吟的看着这些人:“说吧,是谁派你们来的!” 海州知州韩铁心与运粮使刘豫等人正在州衙商议着赈灾粮事宜。二人都是脸色沉重,看来他们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韩铁心小心的问道:“刘大人,咱们得赶快想办法补上这四万石粮食的缺啊。若不然被这吴革知道了,到京城参咱们一本,咱们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刘豫手指敲着桌子,并没有说话。刘豫手下的走马承受苏元忠说道:“怕什么,真到了那时候大不了鱼死网破,他吴革休想活着离开这海州城!” 刘豫冷冷的道:“胡说什么!”苏元忠吓得赶紧闭嘴。、 杀吴革,刘豫还是知道的。吴革是皇帝身边的红人,若是吴革死了,这海州城的官员谁也别想跑的了。不到万不得已,这一步险棋绝不能走。 旁边韩铁心的主簿师爷孙成功道:“韩大人,刘大人,下官倒是有一计,不知是否可行?” 孙成功是韩铁心手下主簿师爷,素有智计。韩铁心听他这么一说,登时大喜:“哦,孙师爷,有何妙计,不妨快写讲来。” 孙成功作了一个揖:“刘大人,咱们可以用其他的东西冒充啊。” 刘豫眼睛亮了一下,他是聪明人:“你是说?” 孙成功点了点头:“正是,咱们可以用麻袋装上稻糠,或者其它的东西。再将这些麻袋放进仓库,那吴革不可能一袋一袋的查看。这赈灾粮食的发放又不归他吴革管辖,发放赈灾粮乃是我家韩大人说了算、咱们发下去多少,谁人知道。到时候一看这仓库的粮食是满满的,别说是他吴革,就算是皇上来了也不能把我们怎么样。” 刘豫一拍桌子站了起来:“此计大妙!孙师爷,看不出来啊。你还是个人才,他日本官定会在王爷那里给你美言几句。” 孙成功喜上眉梢,慌忙跪下道:“多谢刘大人提携,小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